News Center

新闻中心

电影节上的字幕你知道多少

前言:因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召开,针对字幕的吐槽又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点。年年如此,北京上海皆不能例外,于是想到写一篇文章介绍国际电影节的字幕操作,这只是整个电影节主办的诸多环节中的一个小小细节,但其复杂程度,可能超出影迷的想象。

字幕问题是国际上所有电影节面临的普遍难题。一个电影节动辄放映几百部电影,这些电影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,操着五花八门的语种,翻译成为必需的工序。翻译存在多种形式,目前以内刻或外投字幕为主,但在过去,至少还有两种翻译形式曾经流行过。一种是每个观众透过耳机接收同声传译,一种就是配音。声音形式的翻译之所以存在,有多种原因。比如有的创作者认为印在画面下方的硬字幕是对构图的破坏,所以他宁愿选择传译或者配音,尽管这又影响了原始声音效果的传达,可能他更在意视觉呈现的完整。此外,有的国家如意大利、德国,有强大的电影配音传统,观众并不习惯看字幕。不过字幕终究取代配音成为今天电影节影片翻译的主流方式,一方面是因为它成本更低,另一方面观众也越来越接受原音加字幕的观赏形式了。

  

再说字幕的形式,这又存在几种不同的操作方式。以八十年代为界,之前的做法是将字幕直接印到胶片拷贝之上。从1984 年开始,欧洲人发明了外接电子字幕,这成为后来的主流。

  

对观众来说,将字幕印到拷贝之上,观赏效果肯定更好,它不存在台词和字幕不同步的问题。对于电影节组织者来说,单独的拷贝便于管理,在放映时也不再需要考虑字幕的操作,省事。但硬字幕也存在一些弊端。硬字幕通常是白色字体,出现在画面的底部,如果是黑白片或者背景色为白色时,字幕就难以看清。另外,硬字幕要在拷贝洗印时完成,工序较为复杂,费时费钱,而且一旦生成,就无法修改。一个带有硬字幕的影片拷贝,在一个电影节上可能就放一两次,如果该片不在该国做商业发行,拷贝就没用了,在胶片时代这是不小的浪费。

  

所以当电子字幕发明后,它拥有成本低、可修改、拷贝可重复使用等优点,迅速在电影节圈子里得到推广普及。当然电子字幕也存在缺点,它需要人工操作,存在时间同步的大问题,观众体验不如硬字幕。